本文作者:nihdff

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汉朝历史有关的成语

nihdff 03-03 41
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汉朝历史有关的成语摘要: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但是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
  1.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的成语,你知道哪些?

有些被误传了千年成语,你知道哪些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能以简短的文字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内涵。但是很多人对于成语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和典故,因此误传误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现在分享几个被人们误传已久的成语:

1.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汉朝历史有关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这句话是孟子说的,说的是舜在娶妻时没有提前告知自己的父母,没有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这就是“无后”了。所以说“无后”的意思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并不是真的指没有后代。

汉代的赵岐断章取义,随意注释,于是就变成了“不结婚、没有子嗣是最大的不孝。”然后现在这句话,也变成古往今来催生、催婚的利器了。

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汉朝历史有关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文不加点

出处:“衡因为赋,笔不停缀,文不加点。”——萧统《祢衡〈鹦鹉赋〉·序》

汉末文学家祢衡,擅长文章词赋。一次宴会上,有人献鹦鹉一只。祢衡应主人之请,即兴作《鹦鹉赋》一篇,提笔一气呵成,文不加点。

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汉朝历史有关的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不加点”里的“点”是改动、修改的意思。成语的本意是指文章水平极高,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现在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写文章“不加标点”。

谢谢邀请,我知道的有下这些: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诸葛亮和皮匠没有可比性。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身体的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后来用于形容文理不通的东西。

不见棺材不落泪 ;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要落泪;讹变之后有点莫名其妙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实让人无从解释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四川一带方言中管鞋子叫hai子,因此被讹传。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变成鸡和狗了。

难兄难弟

现在:处于同样困境或者共患过难的人。

原意:兄弟两个才能品德俱佳,难分高下。

出处:东汉时期的两个堂兄弟,某天闲的***,为谁的爹更牛叉掐起来,闹腾得不可开交。

他们的祖父看不下去了,大声说:“孙子,别吵吵了,我俩儿子都顶呱呱。一个难(nán)为兄,一个难(nán)为弟。”

掐架都能掐出成语,佩服。

现在:富贵人家的女儿;现也指未婚女性

出处:春秋伍子胥逃难,路遇一浣纱女,浣纱女拿食物救济伍子胥。伍子胥说:“不要对别人说你见过我。”浣纱女听后,抱起石头跳了河。伍子胥因此发誓:将来必以千金回报。

后来功成名就的伍子胥,果然把1000斤金投到浣纱女跳水的河里。

人们就把这个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浣纱女称作“千金小姐”。

现在:人与人之间互相争斗,用尽心机。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是个贬义词,用来比喻品德败坏的人。形容这个人表面上衣冠楚楚,像个正人君子,实际上内心阴暗。事实上,这个成语在诞生之初,并不是个贬义词,反而是个***羡慕的"体面"词儿。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文官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鸳鸯,八品绣黄鹂,九品绣 鹌鹑。

武官一品、二品绘狮子,三品绘虎,四品绘豹,五品绘熊,六品、七品绘彪,八品绘犀牛,九品绘海马。

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和九品穿绿袍。

所以,在那时候,衣服上能够绣有飞禽走兽,是正规的朝廷命官才能享有的体面,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这样的资格的。能够穿着朝廷官员的服装的人必定是别人羡慕的角色儿。

但是到了明朝中晚期,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都知道明朝后期,我国的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明朝设有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到明朝后期几乎是无孔不入,加上宦官专权,吏治***,整个官场从上而下***自危,彻底抛弃了当初"文死谏,武死战"的从政理念。选择明哲保身的官员还是好样的,更多的官员沆瀣一气,相互勾结鱼肉老百姓,因此老百姓对穿着绣有禽兽衣服的官员越来越厌恶,于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开始有了贬义。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沦为贬义词,最早见于明末陈汝元所著《金莲记·构衅》一书中:“***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穿窬”是窃贼的意思。 清朝小说家李汝珍也在《镜花缘》里写道:"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这里的"衣冠禽兽",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意思是一致的,指那些外表衣冠楚楚,内心行为却卑鄙***的人。

在明朝以前有个成语,和现在的“衣冠禽兽”的意思差不多,叫做"衣冠枭獍",这个词出自宋朝孙光宪的《北梦琐言》。"枭",是一种穷凶极恶的鸟儿,传说它为了存活,不择手段,不惜吞吃母亲。"獍",传说它饥不择食,杀气腾腾,居然咬死自己的父亲。由此看来,很久以前,在我们的语言里就有成语来形容道德败坏的人了。

面对这个问题,老王想到了一个,随着时代两次变身,意义也大相径庭的成语。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一书。原句: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皇甫谧是即是医生又是文学家,医生里面书写的最多,作家里面病治的最好。就是这么一个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医学界和文学界都享有盛名。

《帝王世纪》是一部记述帝王事迹的史书,上自三皇五帝,下到汉魏都有记述。

这句成语讲的是商朝亡国之君纣王的一则小故事。那时纣王还没有继位,他的老爸帝乙是商王。一天帝乙正在朝堂跟群臣议事,由于宫殿年久失修,一根柱子突然折断。这跟柱子是承重梁,它的折断会造成整个宫殿的坍塌,后果就得像前几日,泉州倒塌的酒店一样,造成大规模的伤亡事件。尤其那个时候,整个商朝的管理层就得一网打尽。

这时候,纣王从座位上蹦了出来,双臂用力抱住了即将折断的柱子。下人们赶紧换上了一个新的柱子,才避免了整个商朝的灭顶之灾。此事之后,帝乙对纣王青眼有家,册封太子,为以后商朝的灭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朝历史成语有哪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wnw.com/post/58293.html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