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ihdff

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王

nihdff 03-04 33
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王摘要: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刘邦为什么要和匈奴和亲?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像,很高兴回...
  1.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2. 刘邦为什么要和匈奴和亲?

西汉时期,总共有多少个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和亲的效果如何?

大家好,我是历史的影像,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西汉时期,和亲的女性除了公主,还有翁主。公主6位,翁主6位,还有一位做出伟大贡献的和亲女性,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写上去,那就是王昭君。总共和亲的女性有13位。

翁主一号最早始于中国西汉,又称王主,为诸侯王之女的位号。翁即父,王即诸侯王,是指诸侯王嫁女时均亲自主婚,和天子不为女主婚不同,因此称之为翁主。翁主一号在中国仅西汉有使用,其地位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郡主。较著名的翁主有淮南王之女刘陵、江都王之女刘细君、楚王之孙女刘解忧等。因为是王的女儿,我觉得有必要加上去。

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匈奴

乌孙

宜昌市博物馆王昭君蜡像

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西汉在现代人的眼中总是觉得是很强大王朝,其实在西汉的早期,还是需要依靠和亲来解决外部的很多矛盾的,我这里总结三位出塞的公主。

第一位:自愿出塞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相信大家以前在历史课本中都学到过,但其实远嫁的王昭君在匈奴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她出塞成婚仅两年,单于去世了。依照习俗她必须改嫁新单于,不能接受这种习俗的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得到的答复是“遵从胡俗”,最终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

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位:远嫁乌孙的刘细君

汉武帝时期,为了与乌孙交好,全力对付匈奴,时常派遣汉朝公主和乌孙和亲,刘细君就是其中的一位,刘细君其实是江都王的女儿,而并不是皇帝的女儿。细君经历了和王昭君一样的命运,乌孙国国王早死,最终改嫁子孙,也是忧伤而终。

第三位:四朝三嫁的刘解忧

刘细君死后,新任的乌孙国国王再次向西汉求婚,汉武帝挑选了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可命运还是如此相识,解忧嫁的第一位国王暴毙而亡,改嫁第二位国王,算是情投意合,可好景不长,第二位国王也暴毙,继续改嫁第三位国王,最后西域生活了50多年的解忧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宣帝答应了她的请求,最终回到了长安

1、前200年,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2、前192年,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3、前176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

4、前174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5、前162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

6、前160年,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7、前156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8、前155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9、前152年,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10、前140年,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

汉书上大致统计有十八位公主出塞与异域民族和亲,真是为了国家,这些公主,用自己的牺牲化作国家政治上的需要,那时候出塞环境多恶劣啊,这些女子心里也肯定是一百个不愿意,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短暂的和平,只有牺牲她们的一生,效果不能说没有,但是在那时情况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当时边境那个问题统治者们头疼,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政治上的需要吧。

1.

郁郁而终的刘细君汉武帝时期,有一个贯彻四十余年的政策,那就是打击匈奴。但是在初期,准备还不足够的时候,即便有心也无力。所以,汉武帝在对内准备的同时,也着手于对外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打击匈奴。其中联合势力强大而...

2.

四朝三嫁的刘解忧刘细君死后,新任的乌孙国国王岑陬再次向汉廷求婚。于是汉武帝就又挑选了一位宗室女子进行和亲。这次被选中的,是楚王...

3.

自愿和亲的王昭君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说非常熟悉,虽然是自愿出塞,但远嫁之后,王昭君过得并...

刘邦为什么要和匈奴和亲?

刘邦在白登之围后,以和亲的方式解围,之后的近七八十年里,基本都是和亲方式解决外患问题,为后人所诟病,直到汉武帝北击匈奴,汉匈战争近四十年,基本解决外患问题,但是武帝之后,虽仍然打击匈奴,但多数时候还是和亲为主。

和亲只是方式,不是本质,倒不是匈奴缺女人,而是和亲需要陪嫁东西,陪嫁的东西才是别人看中的。

为什么和亲呢?

匈奴南下,目的很明确,抢人口、财宝、生活物资,他们对汉朝的土地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就守不住,要了也没用。

这也是为什么陈平去谈判,可以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并不是靠吹耳边风,而是匈奴达到了目的,且汉朝大军马上就来了,打起来必然吃亏,不如顺水推舟,方正杀了刘邦也没用。

汉初也不是打击不了匈奴,打击匈奴很简单的事,以陈汤的说法,汉朝士兵打匈奴,一个可以打五个。

汉初不打击匈奴,根本原因在于,汉朝最大的矛盾,是内部矛盾,是中央***与诸侯王的矛盾,刘邦是跟异姓诸侯王的矛盾,文帝景帝武帝是跟同姓诸侯王的矛盾。

如果大军压境,跟匈奴死磕,打残了匈奴,自己也元气大伤,从而给了诸侯王可乘之机,

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不如给点钱,解决了内部问题,整合***,然后再打击匈奴。

汉武帝可以打击匈奴,名将辈出,并不是汉武帝多牛,比高祖、文帝景帝都牛,也不是他运气好,这么多名将,而是三代人解决了内部问题,到他了内部***整个完毕,可以一心对付匈奴了。

汉朝的时候,匈奴多次进犯内地,目标是抢掠,从中原农耕地区获取物资,并不是占领部分农耕地区,并且建立起稳固的统治。这也是匈奴能够接受和亲的原因。因为和亲并不只是婚姻,而是包括大量的物资赏赐的,匈奴不缺个把汉族女人,需要的话去抢就够了,但是需要汉朝能够稳定提供的物资。

所以汉朝主动出击,汉高祖亲率大军到边境去和匈奴打仗,目标也仍然是防御性的,也就是通过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来让匈奴不敢在短期内再主动进攻内地,从而为汉朝初期的恢复和建设来争取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外部环境。

但结果是白登之围,汉高祖率领的汉朝军队被匈奴包围,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汉高祖最后同样原意选择接受和亲,原因也是一样的。既然军事上打不过匈奴,也就没有能力禁止匈奴南下抢掠。与其又要大量死伤普通老百姓,也无法避免物资损失,那就不如由朝廷来提供一些物资给匈奴,但可以避免大量无辜死伤的老百姓。

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接触和战争之后,双方都承认了现实,也就是汉朝这时候并没有击败匈奴的能力,所以汉朝选择以和亲的方式来为匈奴稳定的提供一部分物资,以换取恢复和发展所必需的和平外部环境。


有时候,和平的发展环境对国家特别是新生国家至关重要。1918年苏俄和德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布列斯特条约,退出一战,看似损失惨重,但是为这个政权赢得了3个月时间,如果没有这3个月,苏俄可能没法站稳脚跟。

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作出的种政治联姻。这种和亲可以说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对历史的发展有着或者隐或显的影响,但严格意义的和亲真的源于汉朝。为什么强大的汉朝会和匈奴联姻呢?我分析下,不对勿喷。

第一,汉朝初建,连年大战,民生凋敝,综合国力正是最差的时候。匈奴却是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冒顿杀父自立,灭东胡,败大月氏

征服楼兰,乌孙等20余国。匈奴居有了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达辽河、西逾葱岭的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这种情况下,汉朝选择余地不多,打也打不过,就算是打赢了,也无法歼灭,只赶跑,过几天又回来了,徒废国币,意义不大。所以和亲倒不失为一个办法。

第二,内部不稳,汉朝初建,人心求安,诸侯王野心勃勃。汉朝建立后,刘邦分封天下,以前一起打天下的老弟兄都封了王,有地盘,有兵马,如果对匈奴败了,异性王肯定自立,这不是刘邦愿意看到的,必须先解决他们,才能对外用兵。所以刘邦回来后才会先后杀掉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韩王信在白登之围前就投降匈奴,当走狗去了。

那么匈奴就这么容易愿意和亲吗?其实也不然虽然匈奴把刘邦包围在白登山,但是这几万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被吃点,围攻七天却无寸进。***由周勃率领着的二十多万的汉军主力正在从侧翼包抄匈奴军队,如果匈奴军队不撤退就会被汉军主力围歼,所以匈奴军队只是包围了刘邦七天就赶紧撤退了。从白登之围,匈奴也看出了汉军强大的战斗力,所以也就接受了和亲政策。

两个国家谁也灭不掉对方,汉军马少,只能击退,却无法歼灭匈奴。匈奴人少,可以打败,却无法长期占领,和亲就成了必然的一种选择。


看到这个问题,很多人想到就是,刘邦陷白登之围,想些丧命一事。也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与匈奴和亲,是刘邦懦弱的表现,是耻辱。但究竟是耻辱还是高超的外交手段呢?且看下面的分析。

首先说说白登之围,此战,刘邦轻敌冒进,是败了,但刘邦通过计谋,全身而退,就不是惨败。而一场对外战争的成败,绝不可能因为一场小小的战役决定,何况全军主将还全身而退。

可为什么刘邦不继续打下去了呢?个人认为,刘邦通过此次亲自与匈奴交手,认清了匈奴的势力,也认清了匈奴的作战方式。要想和匈奴作战,自己的机动兵力要强势,否则就抓不住匈奴主力,不能围歼匈奴主力,那么其他的小打小闹,对匈奴构不成实际威胁。而对于汉军来说,当时的国力营造大规模的且实力雄厚的骑兵部队是不现实的。

那如果依靠长城固守呢?这一点是可行的,日后的大汉王朝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做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匈奴的入侵,但就汉朝建国初的国力来说,牵制大量精力在边疆防御上,肯定是十分不利于汉朝[_a***_]的发展的。

所以就有了与匈奴和亲这一外交手段,既可以保边疆和平,又实现了成本最低化,是当时最适合汉朝的外交手段。不仅暂保边疆和平,还可以同匈奴进行正规的贸易,用匈奴急需的盐和铁,换取大汉建立部队所需的良马。

通过贸易,匈奴有了生活必需品,自然也就减少了与入侵汉朝疆域的需要,毕竟入侵汉疆就是为了掠夺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果能够以和平的手段换取过来,那么谁还会冒生命危险呢?所以和亲的政策,是对双方都有利的。

即使时不时地匈奴还会入侵边疆,但规模和频率都会大大下降,汉朝就不需要在边疆牵制大量的军事力量了,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休养生息。就像刚刚说的,只在长城固守就可以了,有了冲突之后,双方还有可以在一起谈的条件。

说到这里就又会产生一个疑问,直接达成一个和平协议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和亲呢?其实可以将和亲视为一种保护手段,就是保证协议顺利实行的保障。在古代,可不想现在一样,一个协议的签署,有各种国际公约和国际道德限制着,不能轻易违反。

在古代,一个协议的实行只能靠签署各自的道德了,但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价值观和大汉王朝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只靠当时两国之间的道德观念,那么要保证双方的边疆和平可是一件难事。就算有了和亲的保障,匈奴还多次劫掠汉朝。

和亲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输出,思想输出。汉朝和亲过去的公主,都是直接嫁给匈奴单于或是有可能继承单于的左贤王(太子)。那么其生下的儿子,就有继承权,甚至可以继承单于,就算不是单于日后也一定是决策层。这也就是将王室顶层融入汉文化,减少匈奴对中原王朝的敌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汉朝有没有和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wnw.com/post/58322.html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