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ihdff

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西周北方气候

nihdff 04-05 34
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西周北方气候摘要: 历史上有哪些时间是处于寒冷期还有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是北方的吗?重庆丰都鬼城的来历?历史上有哪些时间是处于寒冷期还有为什么?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
  1. 历史上有哪些时间是处于寒冷期还有为什么?
  2. 中国古代历史是北方的吗?
  3. 重庆丰都鬼城的来历?

历史上有哪些时间是处于寒冷期还有为什么

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寒冷期.《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说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寒冷。 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2—4℃。 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 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五千年来,我国气候四个温暖期与四个寒冷期交替变迁,其时间上的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寒暖期交替,是自然现象和规律。

中国古代历史是北方的吗?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古都指古代王朝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从整体看,历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京都的迁移还必须考虑各种地理因素。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大部分朝代都城,都处在北方。比如对于中国八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郑州,只有南京和杭州属于南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今天我们来说说其中原因

风水问题

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西周北方气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家都知道,这些封建帝王一旦坐上皇位,就想让自己的子子孙孙永远当皇帝,因此他们非常相信风水,如果风水说在北方建都好,他们是不会反对的。风水学中有一种讲究叫“龙脉龙穴”,而龙脉指的就是山脉,山就是龙的势,水就是龙的血,土就是龙的肉,石就是龙的骨。在我国地形中,北方多山脉,而且在风水学中,龙脉的走向和山脉的走向非常相似。因此皇帝都会在北方建帝都。

地理环境的影响

就全国地理环境来分析,我国北部和西部地势较高,多高大山脉,而东部和南部较为平坦一些,多平原。就地形来说,不是平坦一些的地区更容易建都吗?但帝都不同于一般都居民住宿,有很多的讲究。帝都的选址必须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位置,在北部的高大山脉的掩护下易守难攻,提高了安全性。北部多是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叫南方热量减少了许多,也更舒适一些。另外冬季北部的高大山脉阻挡了冷气流,也使得北部冬季相对暖和一些。还要考虑的是水患问题,南方水网稠密,且多降水,在古代多有堤情况出现。北部地势较高一些,水患教南方少一些。

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西周北方气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重庆丰都鬼城的来历?

“鬼城”由来

要说清楚丰都被讹传为鬼城,最早的历史渊源,恐怕要从巴蜀氐羌部落第一代鬼帝——土伯住在“鬼国幽都”说起。

巴蜀氐羌部落

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西周北方气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有的历史学家考证,原住在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由于公元前第十世纪至前九世纪,中国的气候有一次大的变化,西周初年的气候是比较暖和的,但不久就恶化了。

《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的支流汉水,分别在公元前903年和8***年有两次结冰,结冰之后,紧接着就是大旱。

这就表示,公元前第十世纪有一个寒冷期,大约延续了一至二个世纪,到春秋时期,气候才温暖起来。因为这个寒冷期,原住在陇南,分布在今天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的氐族大举南迁。

其中一支经汉水流域而下与巴部落结成了联盟。今湖北襄阳有樊城,应是南迁中氐族樊姓中的一支。另一支经嘉陵江流域而下,迁到川北,川东北地区的“板盾蛮”,就包括了出于氐羌系的部落。

氐羌部落南迁

东至今天湖北、湘西;南至四川西部直至云南东北地区。巴人活动中心在殷商至春秋时代,主要活动于汉水流域,后因楚的侵逼才西迁入四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周朝西北地区气候暖和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wnw.com/post/66000.html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