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ihdff

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商朝是怎么样的

nihdff 04-06 29
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商朝是怎么样的摘要: 想更深入了解殷商还有周王朝历史,觉得很有趣,大家有没有好书推荐呢?《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想更深入了解殷商还有周王朝历史,觉得很...
  1. 想更深入了解殷商还有周王朝历史,觉得很有趣,大家有没有好书推荐呢?
  2. 《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3.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想更深入了解殷商还有周王朝历史,觉得很有趣,大家有没有好书推荐呢?

商朝周朝传世的史料太有限,更多还是与考古结合的研究成果,很多研究著作其实更“考古”一些,手头有三本可以推荐:

1/张光直的《商文明》,经典

2/郭敬云的《夏商周神话到史实》,有许多大胆而有趣的推测。

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商朝是怎么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平势隆郎的-《从城市国家中华》,日本学者的视角一向比较新颖,可以借鉴一下。


殷商史和周王朝历史是比较靠前的历史,我们研究历史有几个材料,一定要搞好,首先是地下出土文物,比如甲骨卜辞,然而这些材料比较难,也极不易得,其次是传世文献,像《史记这个就需要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所以我觉得还是先从当代学者的著作开始了解。

当代学者著作:

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商朝是怎么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杨宽先生的著作《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

杨宽先生是上世纪成就斐然的史学大家,在先秦史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成就,《中国上古史导论》中,杨宽先生提出神话的分化研究说,是对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发展和补充,成为顾颉刚开创的古史辨派神话学的重要后继者。《西周史》一书则是对西周的政治制度井田制社会结构、军事制度都有很好的考证。《战国史》则是杨宽先生五十年治史的结晶

2、许倬云先生的《西周史》

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商朝是怎么样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部书是许先生的力作,许先生着眼于周朝的强大,具有一种问题意识,强调周朝为什么建立那样的“封建秩序”

3、张光直先生《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

张先生首先是一个考古学家,一开始张先生就抛出了自己的理论:从传统历史文献、青铜器、卜甲和卜骨、考古学、理论模式这五个角度切入,相较于王国维的二重证法更近了一步,这本书就是考古与史料相结合,值得一看。

你好,我是《简说西周史》作者唐封叶|叶话文史,内举不避亲,向你推荐2019年6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本人作品《简说西周史》。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唯一一本详细介绍商末和西周300年历史的通俗历史读物(书中专门有数个章节介绍商代总体情况),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获得先秦史学会第六届理事叶文宪教授大力推荐,央视百家讲坛穿越春秋管仲》的讲解人李任飞教授也予以好评。

一、内容简介

《简说西周史》名为简说,其实内容详尽、十分有料,全书达40余万字,内容起自传说中的周人始祖后稷降生,终于东周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时间顺序、以历代周王为主线,综合传世历史文献和近现代古文字学、考古学成果,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夹叙夹议夹考证的写作形式和轻松平易的语言,介绍西周王朝(包括先周和商末)近300年间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并有机巧妙地将西周礼乐制度、土地制度、生活风俗、语言文学及近现代相关重要考古发现知识穿插其中,全方位、多角度还原那段奠定中华文化走向但却因文献缺失而粗疏朦胧的上古史。

二、本书特色

1.题材在通俗历史读物中具有唯一性。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孔子云,“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礼乐制度文化,是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华文化数千年的基调。故而国学***王国维称,“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但之前市面上却没有专门、全面描写西周[_a***_]的通俗历史读物,这与西周王朝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符。所以本书的选题,填补了我国通俗历史读物的一个题材空白。(其实即使在历史学术界,全面介绍西周历史的书籍也不多,基本只有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版的杨宽《西周史》和许倬云《西周史》两部,都是按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等方面分块论述,对一般读者来说可读性不强。)

2.本书将“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有机、紧密结合,尤其注重引用21世纪考古界最新成果,内容新、信息量大。本书依据的传世文献有《史记》、《尚书》、《诗经》、《国语》、《左传》、《竹书纪年》、《礼记》、《吕氏春秋》、《帝王世纪》等上百种,除此之外更大量引用出土资料研究成果(尤其是21世纪最新成果),如殷墟甲骨文周原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出土战国简帛书(1994年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2008年清华大学收藏战国楚简等)、近现***古成果(殷墟考古、周原考古、山西天马-曲沃晋侯墓地考古、湖北随州曾侯墓地考古等)。本书引用的考古出土资料之多之新,在通俗断代史读物中可谓空前,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知名的西周史学术书籍(如著名的杨宽《西周史》、许倬云《西周史》均成书于数十年前,虽然考据严谨、立论宏伟,但因时代原因引用的考古资料相对陈旧,其书中阐述的一些观点已经被最新考古研究所否定)。正因为本书大量引用出土资料尤其是最新资料,得以将很多人认为粗疏残缺的西周史极大丰富,使得本书达到40余万字的篇幅,更让大量最新历史研究成果、考古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出学术小圈子,起到向普罗大众普及历史新知识的作用。

一、传世文献。

可以确定为成书于商代作品的传世文献并不多,但是关于商代的传世记载却相对来说更为丰富,大多成书于周代西汉,比如《诗经》《尚书》《左传》等先秦典籍中就有许多关于商的记载。而成书于西汉的《史记》之《商本纪》,也系统地记载了商代的历史。

其次是周代,周代的传世文献比较丰富。最为主要的是儒家的经,《诗经》《尚书》《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易》,三礼(《仪礼》《周礼》《礼记》),等等。这是研究先秦历史的基础,尤其是《左传》,可以说是研究春秋历史甚至于周代史最为重要的一本书。然后是《国语》《战国策》等一类史书。除此之外,周代诸子之书,对了解当时的思想文化以及时代背景,亦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华书局就出版了一套“新编诸子集成”系列丛书。可以作为必读书目。秦汉也有许多记载商周历史的书,比如《吕氏春秋》《史记》等等。

二、出土文献。

商代的出土文献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两种。甲骨文就是商代卜筮后将卜辞刻在甲骨上,这些甲骨历经几千年保存下来,成为我们了解商代历史最为直观且最为重要的史料。目前我国的甲骨学已经发展了有一个世纪了,成果相当丰富。因而参考书目也非常多,这里列举几种最为主要的。郭沫若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胡厚宣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于省吾著《甲骨文字释林》,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另外还有陈梦家先生研究甲骨文的集大成之作《殷虚卜辞综述》。周初的时候周原地区也出土了一批甲骨,对了解早期周族的历史有比较重要的作用。

至于金文的研究,那就更多了。《殷周金文集成(增补修订本)》以及《殷周金文集成释文》是基本的工具书。

同时还简单列举几种特别重要的著作。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征》,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朱凤瀚《中国青铜器综论》等等。近年来还出版了吴镇烽先生主编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续编》,新收录了许多青铜铭文材料。

同时,周代还出土了大量的竹简,主要以楚简为主,比如包山楚简、郭店楚简、曾侯乙墓竹简等等,武汉大学简帛中心主编了一本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十四种,可以列入必读书目。清华大学和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竹书,应该也原属于楚地简牍。

同好中人,也想有更多这方面的好书可以读,此前有过一些了解,抛砖引玉,把知道的和你说一下,仅供参考。

一些涉及到的儒家经典就不列出了,想必你都读过。

还有一些是出土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殷墟卜辞综述》等,如果有兴趣你可以找来研究下,但我不建议从这方面入手,实在是不够友好,但你早先如有一定基础,那就另当别论。

商周时期的壁画

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好书推荐如下:

丁山:《商周史料考证》(我读过的是中华书局的版本,不知道现在有没有新版)

马承源:《商周青铜器纹饰

推荐这本,是因为他本身就非常有趣,如果你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可以学以致用。也可以找到实物印证,能够极大的提高你的学习积极性:)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第一版在清光绪三十二年,夏曾佑也是开史学风气之人,值得拜读。

《今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

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资质通鉴》是由“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得名,向来被视为“帝王之书” ——“鉴于往事,资于治道”的巨著,似乎已成为为官从政,甚至商业巨擘的辅政、施政及治理的教课书。但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观点,最突出的就是柏杨先生,他的白话版资治通鉴更是打上了鲜明的个性化标签“柏杨曰”,并称自己的“曰”为“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珠玉在前,以我等小人物读《资治通鉴》所得或许有限,但我为什么对《资质通鉴》这个大部头感兴趣,甚至立下日志以记录读书心得?因为它真正是一部精确记录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中国历史的史籍巨著,从战国时代始,至五代止,让我这个爱好历史的文青兼人力***从业者大呼过瘾,读《资治通鉴》的乐趣不亚于读三国、水浒、西游和红楼。

其实我既不热衷于政治,也并不赞同司马光的政治观,但是即使在这些经司马光之手铺陈晾晒的历史书简的深处,还是能看到人性的本来面目,如此之鲜活,仿佛将要从历史的明镜中跳脱出来,照进我们的愚昧、浅薄、虚妄、狡诈、怯懦、荒谬,还有我们的恐惧——对乱世和暴政,对独夫和凌弱,对离乱与痛苦,还有对现实的不堪承受之重的深刻恐惧。原来,人们存在的意义和人生在世的真相一直都是这样——“阳光之下,并无新事”。

当我看到这些朽坏的尸体、不灭的灵魂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演绎着这些波诡云谲的事件,我不关心其中的权谋与方术,也不关心战争和平,我更关心人们的动机、信念、价值观、在人生歧路上的选择、在人力所无法掌控的神秘莫测又任意妄为的命运面前的态度与作为、还有他们最终的人生结局,因此才兴起了为我的读后感立志的念头,以飨同道中人。

我觉得,还是直接了当地回答,不要引经据典索引什么一大串,搞得人不知所云。

启示之一:从《资治通鉴》书名,可知书是写给统治者看的,司马光的本意其实也是如此,希望统治者能从史实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以便更好地治理国家。

启示之二:但书写出来出版发行后,受众就不受作者控制,不仅统治者看,一般知识分子都可以看。知识分子看了,又还会讲给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听。书的传播面就大了。那么,只要能知道或了解《资治通鉴》章节内容的,都能从中获得个人感受。这个感受概括起来,就是“以史为镜,知得失,明兴替,远恶近善”。这个感受不仅统治者有,一般人也会有。大到治国,小到家庭、个人。

启示之三:《资治通鉴》的目的在“资治”和“通鉴”,从文字功能上看,目的是达到了。后人每每谈到《资治通鉴》时,无不如此认为。但从实际操作和历代史实看,统治者也罢,个人也罢,目的并没有达到,历史依旧在往复循环,朝代更迭,家庭兴衰的历史大剧从不间断。我想到了杜牧的《阿房宫赋》结尾的话:“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启示之四:所以,虽然说读《资治通鉴》“以史为镜,知得失,明兴替,远恶近美”,对统治者来讲,在古代,也许只是一种理想。但在新中国诞生后,会不会打破这个历史循环的怪圈,在以***为首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永葆青春与活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万古长青。而对个人及家庭来看,可能会继续着杜牧的话。

《资治通鉴》从周纪开篇,对“名”与“分”的解释是:“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分是君臣有别、也就是阶层,名是名位,名分是封建社会秩序的来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社会已经有了众多可供分配的财产,因此有了阶层,掌握了生产工具的人与没有掌握生产工具的人成为了两个阶层,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统治阶层认为自己天生就具备某种不凡的能力,是被上天所选中的人,当然,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国君并不比一个奴隶天生更聪明、更有才华,但是即使是孔子,仍然认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通过种种方式将这种秩序规定下来作为封建社会统治的根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抛弃了血统论,因为随着对于基因的解读,基因在遗传中还存在着变异,并不是所有优秀的基因都能遗传下来。而优秀努力的人并不会被天然禁锢,名分固然重要,努力与坚持才是不可或缺。

人生就是一组故事,把故事讲成功了,你就成功了。讲一个“好故事”的关键在于,掌握了开局了,把握了***,控制了收尾。《资治通鉴》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就像一面面镜子,让我们躬身反省,或者当头棒喝,深有所悟。这些曾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们,那些牛X闪闪的人生大戏,是我们的教训与财富,我们不该忘记他们和它们。

  需要说明的一点,有人从《资治通鉴》里看到的是权谋,有人看到的是刀光剑影,而我看到的是轮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历史的车轮中,在命运之神的长剑面前,我们或许都是无能为力的,正是因为无力,所以要感悟。

武大历史学院就有个深度剖析《资治通鉴》的班,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

每个人看问题的点不同,关注的方向也不一样,你可以以其中的小故事去悟大道理,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平日里为人处世的小逻辑。关键还是要自己去体悟,去感受。语文考试时的标准答案,不见得是你所认同的。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如何解释,给我们什么启示?

太深了,谁讲的透,是我师也!!!我只知道,没有贵就没有贱 ,没有上就没有下,都是对立统一的,世上只有一个人你怎么知道他是贵还是贱,是美还是丑,是高还是矮,是精还是傻。没有下就没有上,没有下海平面做基准线,你怎么知道珠穆朗玛峰高是8888米。

《道德经》三十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巳宁,将恐发

;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用已盈,将忍竭;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恐将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大为基。夫是从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这一章是讲“道”的普遍意义的。前半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在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人间,告诫人们,特别是领导者,要从“道”的原则出发,并常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道是自然规律,万物有道有规律,要认道识道懂道明道依道而行,人背道逆道而为。这都很有辨证法,给人启迪不少。

老子的《道德经》,年青时就读,在为人处世修道炼品方面,读读是大有益处的。会深懂其“道”大明其“德”,这对做好人作用不小。


此为各自以为"本"之意!也是道法自然的解释!天得一,以清!故有天!地得一,以宁!故成地!以此"各自以为然"故生成万物!也就是说天地万物能成众相各有个的理由!自以为不这样,将会怎样。心中各得己一,以此为住!这样真的对吗?真的不对吗?故真对,无对无不对!皆是道之可道之相也!虽异名同出于道!又有何异?故道法自然,自以为然!是故何羨玉?何厌石?它们只不过各得"己一"而成!就算你羨与不羨,厌与不厌,亦是得己一而已!同否?异否?道法自然!自然而然,各自以为然!得同得异,立我相,同我者,人相,异我者,众生相,变化各异,立寿者相!天地万物成也!以此住故有轮回!

这一章,前半部分是讲“道”的作用,后半部分则是老师对侯王的告诫。

要读懂这章,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代思想中物我不分的背景。现在因为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我们都知道天地等物其实是没有意识的,也不存在自我认识的问题。但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古人习惯将人的主体意识投射到万物上,仿佛万物也有主体意识,本章对此就体现得十分明显。

这章的开始先是讲的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开篇的那七个“一”,说明老子认为一能代表道。天、地、神、谷、万物、侯王的存在都是来源于“道”,得益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存在,世界也将荡然无存。

如果失去了道,天就会无休止的追求清,这样就会导致崩裂;地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安宁,这样就会导致塌陷;神就会无休止的追求灵效,这样就会导致消亡;谷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充盈,这样就会导致枯竭;侯王就会无休止的追求尊贵、高人一等,这样就会导致地位的颠覆。

所以老子在下半章就是主要告诫侯王: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就是要侯王明白,没有百姓的平凡就没有帝王的尊贵,没有石头的普通也就没有宝石的珍贵....所有高高在上的事物其地位都是由更多低下的物质给予的,所以要珍惜这些低下的事物,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誉,这才合乎道的规律。’

1.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一也。

“一”在这里指什么呢?并不是生万物的道,而是养万物的德,也就是大道在万物上的体现,指自然运行之规律法则。天遵循大道法则清扬之气上升自然清明;大地遵循自然法则混浊之气下沉自然宁静;创造天地万物的具体之物遵循自然法则自然可将万物创造出来(神,说文解字说为引出万物者);山谷遵循大道法则水往低处流自然充盈;万物遵循自然法则自然生生不息;侯王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身正可取天下,故而可进阶成公成天子(周朝等级为天子、公、侯、伯、子、男);天所以清、地所以宁、神所以灵、谷所以盈、万物所以生、侯王所以贞原因都是因为遵循大道大德的缘故啊。如果不遵循会怎么样呢?下面接着说:

2.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jué)。

如果不遵循大道自然,天就不只是清扬之气上升还参杂着混浊之气恐怕就要裂开了;地也一样恐怕要崩溃;神也会不灵验造不出万物;山谷无水将枯竭;万物将灭亡;侯王将失败。

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说贵是以贱为根本,高是以下为基础的。俗话说要做爷爷先做孙子,人前显贵必人后受罪。没有低那有高,没有上那有下。这句话不难理解,老子说这句话个人没有理解与上句有何关系(请高人指点),主要是引出下句。

4.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gǔ)。

因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说侯王们总是自称:孤家寡人,都是自谦之辞。这句承袭“水善处众人之所恶而成王”,只有受的起千般苦方为人上人,道理如是!

5.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

这是以贱为根本啊,不是这样吗(贱也好下也罢,不过都是***用的方法心态而已,根本目的我们还是要贵要高)。故有车万辆不如没有,怎么理解呢?如果统治者整天骑着高头大马,万众簇拥着出行,那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下情不达,百姓远之,小人近之,久而久之,王者不王,必不可长久,所以不如无车(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历史上的商朝怎么样了知乎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wnw.com/post/66409.html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