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ihdff

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知乎

nihdff 09-26 15
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知乎摘要: 明朝宰相李善长的父亲叫什么?李善长什么时候太师?李姓开国丞相?李善长死于洪武哪一年?同为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在哪里?明朝宰相李善长的父亲叫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根据正史,...
  1. 明朝宰相李善长的父亲叫什么?
  2. 李善长什么时候太师?
  3. 李姓开国丞相?
  4. 李善长死于洪武哪一年?
  5.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在哪里?

明朝宰相善长的父亲叫什么

史书没有记载。根据正史,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记录其父也是一位读书人,其少时爱读书有智谋,40岁后投靠朱元璋,因功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

因其牵涉胡惟庸案,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不详。历史没有记载,所以不知道其父等上一代家族历史。历史所载李善长,明朝开国功臣,濠州定远人,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征战四方,出生入死,功劳颇大,明朝建立,封韩国公,初为左丞相,后拜右丞相。因胡惟庸案被追问,70多岁与妻女等一家70余口被朱元璋冤斩,未得善终。

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善长什么时候太师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晋升太师。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来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的丞相萧何。

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政权追谥襄愍。

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知乎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李姓开国丞相?

李善长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李善长死于洪武哪一年?

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省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2]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南明弘光***追谥襄愍。

同为朱元璋的谋臣,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在哪里?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在谋略上是超过李善长的,而且刘伯温给朱元璋所出的计谋,都是战略性的,涉及大政方针的。刘伯温对于朱元璋的作用,相当于张良对于刘邦的作用。可为什么,朱元璋最后封李善长为公爵第一人,刘伯温却只得到伯爵的待遇呢?

(刘伯温剧照)

我觉得这件事,主要原因在于刘伯温对朱元璋事业的投入度,没有李善长的大。

无论是刘伯温还是李善长,都是古代知识分子。不过,他们所代表的,是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

刘伯温所代表的,是立志做“帝王师”角色的知识分子。这样的知识分子,有一肚皮的学问。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们对天下大势看得清清楚楚,也知道当下的诸侯中,哪些人是能够成大气候的真命天子,哪些人只不过是混世魔王。

不过,不管是混世魔王,还是真命天子,他们都不会和他们靠得太近。当混世魔王来请他们的时候,他们固然不会跟着他走。就算真命天子,他们投入度也不会很高。他们可以给真命天子出主意,讲大政方针,但不会被真命天子所奴役。他们只接受“帝王师”的角色,要的是帝王对他们的敬重。他们也不会过多地接受真命天子给他的赏赐,他们的心态是超然物外的,更多愿意过一种远离红尘的生活。

发现李善长比刘伯温强很多答友不赞同,这个当然见仁见智,谈古论金是赞同题主的观点的,即李善长比刘伯温强。

要确认这一点,需要颠覆一个相对习以为常的认知,即认为军事哲学中奇谋重于治戎、将略优于理民之干(借用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的观念,也就是说,兵法比军法重要的观念。

在这个观念的统摄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刘邦对张良的评价)的功用被放大,而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刘邦对萧何的评价)的功用被弱化,而实际上,两者之间,何者是源何者是流何者是根本何者是衍生,需要辨别清楚。

打仗,首先要有兵在手,才谈得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军法讲得就是如何做到有兵在手。

士兵如何征集募得?完成征召之后怎么按照编制组织起来?有了编制好的部队,武器和给养怎么解决?怎么将其训练成来之能战的职业武装人员?换言之,军队从征召到组建,从管理到后勤保障、技术训练,都属于军法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切运转正常的时候看似平平无奇,但一旦哪个小细节出现问题,那么军事行动就会丧失最基本的条件,将帅的智勇将无用武之地。

我友茅台兄说过:

其意庶几近之。要之,李善长的主要职责在军法领域,而刘伯温则在兵法领域,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萧何,而刘伯温等几个人加在一起才是八爷的张良。

朱元璋称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对追随他的臣子们论功行赏,李善长凭借首功被封为大明第一功臣,位列公爵,官拜宰相。然而刘伯温却只封了一个伯爵,官至太史令。要知道朱元璋封赏的公爵有6位,侯爵有50来位。到刘伯温的时候,很显然他排位较后了,他的功劳肯定抵不过李善长。那么到现在来看,为何刘伯温的名气会超过李善长,甚至世人只知有伯温,不知有李善长的这种说法?

李善长可以说,从朱元璋还只是有一块地的时候就追随他了,直到朱元璋夺取南京应天府,这几年的时间里一直都是李善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一步步壮大势力。并且定居南京后,李善长作为丞相为朱元璋供给后勤,无论是朝局还是运粮,李善长都打理得相当出色,让朱元璋一心奔赴前线,免去了一切后顾之忧。有句话说:”再猛的良将也怕缺粮和断粮。“李善长从来都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前有谋士之力,后有后勤之功,李善长作为大明第一功臣实至名归。

而刘伯温是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生死一战之时才开始冒尖,为朱元璋出力,献良策,打败陈友谅,可谓一战成名,但他的成功离不开朱元璋的天才指挥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这么说,因为刘伯温先提出作战***,这份***促使朱元璋脑洞大开,使得***变得更丰满。所以,在朱元璋骄傲的内心里,他觉得自己也很聪明,那么刘伯温充其量就是他的一个谋士。也因此,朱元璋只封赏了刘伯温一个伯爵。

岁月流转,历史也演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一件趣事,就李善长这事来说,明明他是第一功臣,为何刘伯温的名气却超过了他,并且至今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句话还是”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的名气超过李善长,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军师崇拜

在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之后,刘伯温又参与了他的灭元大计,而这些谋略有一半属于刘伯温的功劳。也可以说,刘伯温成了朱元璋半个军师。 朱元璋也这样评价刘伯温:”吾之子房也。“子房是汉代的张良,刘邦的大军师。让人记忆最深刻的军师莫过于诸葛亮,所以世人这样夸赞刘伯温:“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诸葛亮之所以深入人心,就是缘于人们对谋略家的军师崇拜,而刘伯温也是一代军师,自然他的名声就这样被人们传唱起来了。并且,在明代以后,文臣的铮铮风骨更让人争相效仿,刘伯温作为文臣军师更是被推到了一个被歌颂的地步。

二、皇帝推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善长懂汉朝历史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lwnw.com/post/77467.html

阅读
分享